苏州河南北两岸,一边是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另一边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地上是战火横飞、天上是围观看戏。天堂与地狱只隔一条河,阵地与坟墓同在一座桥。
淞沪会战
《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随处可见的死伤百姓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统计死伤30万人。淞沪会战之惨烈、悲壮,不是一言两语可道清,却应被所有国人铭记,强烈推荐大家观看相关纪录片《生死地——1937淞沪会战实录》,优酷上可以找到高清片源。
四行孤军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由于中日兵力悬殊,国军部队虽英勇奋战,但仍节节失陷,为保存有生力量、守卫南京,已决定全线撤退上海。此时,临近“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召开,各国代表已齐聚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由团长谢晋元率领的这四百将士,是坚守在上海市区的最后一支中国部队,后人称其为“四行孤军”——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就这样的四百多人,要面对疯狂涌上的日军,大家心里都明白:此去,就是赴死。
坚守之后缘何撤兵?
中日连日战争,给对岸的公共租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四行仓库东南角方向,耸立着两个巨大的煤气罐,一旦日军炮火偏离、煤气罐被炸起火,将殃及租界民众安危,半个上海也将不保。公共租界当局通过外交途径照会中国政府,要求政府从人道立场下令孤军撤退。很快,蒋介石便下达了撤军令。虽无法接受,但军令如山,谢晋元只得顾全大局、执行命令。这便是影片最后,“八佰壮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在枪林弹雨中冲桥撤入公共租界的原因。
八佰壮士
此次坚守,“八佰壮士”以四行仓库这一弹丸之地抗击日军数万人,激战四昼夜,毙敌200余人,伤敌无数,取得了军事上、政治上、道义上的胜利,谢晋元因此受到上级通令嘉奖,升任为上校团长。
死者易,生者难
撤兵后“八佰壮士”被囚于“孤军营”,结局悲惨“八佰壮士”自四行仓库撤兵后,进入英国租界领域,英军之前原本答应“负责掩护孤军撤退”,使“孤军由租界到沪西归队”。可当孤军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以与四昼夜血战一般大的代价进入租界时,却立即被英军勒令收缴武器。孤军以“军人不能离枪”为由,拒绝缴械,双方形成对峙,这时,国民党政府还派人劝说孤军配合英军——可孤军的枪刚交出去,英军就将孤军押上车辆,送胶州路羁留。
孤军营
数十万百姓沿途问候,英军之所以轻食诺言,是因日军威胁租界当局:“如果准许孤军通过租界归队,他们将开进租界追击孤军” ——基于此,原本虎胆如斗、凛凛然视日军如鼠辈的“八佰壮士”就这样不明不白束手就擒,在形同战俘营的“孤军营”被软禁4年之久。“孤军营”四周以铁丝网围困,由白俄兵看守,生活条件极为恶劣。期间,为维护民族尊严,孤军战士曾赤手空拳与白俄士兵肉搏,一百余人受伤,更有四人被砍成重伤,不久即牺牲。
结语
《八佰》这部一波三折的影片,它或许并不完美,但它所讲述的故事与情怀却值得被看到。毕竟,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历史都不应被忘记,英雄更不应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