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时期:从1903年《火车小劫案》对《火车大劫案》的戏谑起,每个年代都有嘲讽电影。从八十年代起至今,嘲讽电影的产量增加,而《惊声尖笑》系列在二十—世纪初带起了嘲讽电影的一波高潮。
近况:随着现代信息的日益爆涨,嘲讽电影具有的时效性周期更短,制作时间也变得更短,因而更加粗制滥造,评价及票房通常相当糟糕,大部分都无法在院线上映,仅以DVD形式发售。英文片名通常以“XXX-Movie”来命名。
代表作品:《惊声尖笑》系列 Scary Movie/《这不是斯巴达》 Meet The Spartans 2008
代表人物:大卫·扎克 David Zucker/莱斯里·尼尔森 Leslie Nielsen
生态恐怖电影 Eco-terror Film

概念:聚焦于一只或成群的超大型、具有极强攻击性的怪物,造成一大片区域内人类恐慌,同时也有另一群人企图将其猎杀的怪兽题材B级片,兴起于1950年代。
源头作品:《金刚》 King Kong 1933
特点:
1.怪兽多为基因异变的普通动物,由核辐射或科学试验失控引起,也有被核爆炸唤醒的史前生物,体现了人类对现代科技被滥用的恐慌。
2.固定化的情节:先让人类入侵怪兽地盘,然后怪兽在人类的贪欲下被带回人类世界,继而怪兽入侵人类地盘,大加破坏。另有一些此类电影会设置多只怪兽展开内斗,而主角怪兽也有“主角光环”,往往大获全胜。
3.怪兽的制作较为粗劣,一眼就能看出是模型,而怪兽的破坏效果也相当虚假。基本上,此类电影的特效可以参照日本的特摄片,如《奥特曼》系列。
巅峰时期:七十年代,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恐怖电影开始逐渐兴起,而1975年《大白鲨》的成功使此类电影向A级转型。
近况:当今的生态恐怖电影多为大投资大制作,并与其它类型元素产生“杂交”,如2013年的《环太平洋》。
代表作品:《黑湖妖潭》 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 1954/《哥斯拉》 Godzilla 1954
代表人物:罗杰·科曼 Roger Corman/本多猪四郎
其他亚类型
磨坊电影 Grindhouse Film

Gmdhouse本意为美国专门放映低成本制作的影院,名字由二十年代的“磨坊政策”而来,以提供低价票连续放映的电影而兴起。磨坊电影包含大量性、暴力、奇幻特征,胶片冲洗质量往往低劣,随着八十年代家庭录影带的普及导致该类影院的消亡而衰落,至当代已逐渐退化为一种致敬的趣味。
代表作品:《刑房》 Grindhouse 2007
惊吓纪录片 Mondo Film

采取类似纪录片的形式,集中表现耸人听闻的题材,如来自全球各地的奇风异俗及可怕的死亡素材。
代表作品:《世界残酷奇谭》 Mondo Cane 1962/《古灵精怪东南亚》 Shocking Asia 1974
变态杀人狂电影 Slasher Film

变态杀人狂电影通常聚焦于一位精神变态的杀手,以写实暴力方式,跟踪和追杀一系列的受害者,受害者经常是青少年或年轻人。此类型于1970年代出现,八十年代达到高峰。
代表作品:《德州电锯杀人狂》 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 1974/《惊声尖叫》 Scream 1996
武士剥削电影 Chambara Film

日本新武士电影以传统日本武士题材为历史或文化背景。不同于传统武士的正规和禁欲,这类电影以一心复仇的非正派主角、裸露、性爱场面和血腥为特色。
代表作品:《百人斩少女》 Azumi 2003/《杀死比尔》 Kill Bill 2003
重制剥削电影 Mockbusters

重制剥削电影是企图从当下极力推销的主流电影或广告为蓝本的抄袭电影,也称之为“相关产品”(tie-ins),这些电影多为意大利制造,于五十年代诞生,因七十年代各类电影对《星球大战》的仿制,而进一步普及。
代表作品:《星战计划》 Starcrash 1979/《极地毁灭》 Sub Zero 2005
劝谕电影 Cautionary Film

三、四十年代早期的B级电影,无论以多么惊悚的主题为特色,只要宣称具有教育性质即可成功克服当时严格的电影审査和监督制度。而劝谕电影通常是关于所谓婚前性行为和毒品的警世故事。
代表作品:《大麻》 Marihuana 1936/《野草》 She Shoulda Said No! 1949